洪慈敏老師教學網站
海山國小*112學年度*四年十三班
:::
我的文章
教學隨筆與省思 教學隨筆與省思
親師生好文分享 親師生好文分享
 
教學活動歷程檔案
雲端倉庫(舊檔) 雲端倉庫(舊檔)
六下課堂(106下) 六下課堂(106下)
三上課堂(107上) 三上課堂(107上)
三下課堂(107下) 三下課堂(107下)
 
影音教學
老師教你平分 老師教你平分
老師教你分裝 老師教你分裝
606教你防震妙招 606教你防震妙招
606南街殷賑戶外教學紀錄 606南街殷賑戶外教學紀錄
 
第39屆畢業班606
我們這一班 我們這一班
班級公告 班級公告
談天說地 談天說地
班級課表 班級課表
 
 
:::
親師生好文分享親師生好文分享 回前頁列表回前頁列表 
     
 
女生
洪慈敏
主 題:搞懂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的差異,不怕數學掉隊! 樓主
發表於:2018-04-11 12:27:29

(原文來自大陸,部分用語有所不同)

搞懂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的差異,不怕數學掉隊!

國中數學涉及數、式、方程和不等式,這些內容與國小數學中的算術數、簡易方程、算術應用題等知識有關,但國中數學內容比國小內容更為豐富、抽象、複雜,在教學方法上也不盡相同;而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與中學生應有的學習習慣也不盡一致。


算術數與有理數

國小數學是在算術數中研究問題的,而中學數學一開始就有有理數,因此,從算術數過渡到有理數是一大轉折,為此,須抓住以下幾點:

1清楚相反意義的量是引入負數的關鍵

了解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及負數的意義。例如,如何區別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這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呢?

又如,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等等,多舉一些例子,了解為了區別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必須引入一種新的數——負數。



2逐步加深對有理數的認識

首先,清楚地認識到有理數與算術數的根本區別,有理數是由兩部分組成:符號部分和數字部分(即算術數)。這樣,對有理數的概念的理解,運算的掌握就簡便多了。

其次,清楚有理數的分類與國小的算術數相比只是多了負整數和負分數。

3有理數的運算

有理數的運算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國小學習過的運算加上中學學習過的「符號」確定,只要特別注意符號的確定,那麼有理數的運算就不成為難點了。

如:(-2)+(-4)先確定符號為「-」再把數字部分相加即可,即(-2)+(-4)=-(2+4)=-6。

數與代數式

從國小數學的特殊的、具體的數到中學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數式,這是數學思維上的一次飛躍。

1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



在國小學過的用字母表示數的例子,如:加法交換律a+b=b+a;乘法交換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v=s/t.正方形周長、面積公式L=4a,S=a2等,說明由字母表示數能簡明、扼要地表達數量之間的關係。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決問題。

2加深對字母a的認識

許多同學由於對字母a表示數的意義理解不透,經常錯誤地認為-a一定是負數,因此,要正確理解a的含義,知道a可能是負數,而-a不一定是負數等問題。

首先弄清楚符號「-」的三種作用:①運算符號,如5-3表示5減3,2-4表示2減4;②性質符號,如-1表示負1,5+(-3)表示5加上負3;③在某個數前面加上「-」號,表示該數的相反數,如-3表示3的相反數,-(-3)表示-3的相反數,-a表示a的相反數。

然後再說明a表示有理數,可以是正數,可以是負數,亦可以是零,即包括符號和數字,這樣,才能真正理解a,-a所包含的意義。

3加強數學語言及列代數式的訓練

如:a是正數表示為a>0,a是負數表示為a< 0,某數a的2倍表示為2a等。

算術解法與代數解法

在國小,解應用題採用算術解法,而中學需用代數解法(列方程)。算術解法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地位,設法通過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代數解法是把所求的量與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間的等量關係,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另外,算術解法較強調套類型,而代數解法則重視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思維方法上的一大轉折。

但開始往往習慣於用算術解法,而對用代數解法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找相等關係。要明白有些問題用算術解法是不方使的,最好用代數解法,只要找出相等關係,用等式表示出來就列出了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的值。

國中知識是以國小數學中的代數知識為基礎的,從用字母表示數一直到簡易方程,在國小高年級數學課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是對國小數學中的代數知識的比較系統的歸納與複習,但又是從國中代數學習的客觀需要出發的,不是國小知識的簡單重複。

進入中學后,需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但國中新生在國小聽慣了詳盡、細緻、形象的講解,如果剛一進入中學就遇到「急轉彎」往往很不適應。

國中新生往往考慮問題較單純,不善於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對一個問題的認識,往往注意了這一面,忽視了另一面,只看到現象,看不到本質。 例如:往往誤認為2a>a,理由很簡單:2個a顯然大於1個a,忽視了a包含的意義,a表示有理數,可以是正數,負數或零,從而造成了錯誤。

 
     
 
:::
校園快優網‧『授權給:新北市海山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