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夢想起飛時..
雅雪老師 教學網站
:::
學生作品
撕貼畫 撕貼畫
設計作品 設計作品
連續之美 連續之美
課桌椅彩繪 課桌椅彩繪
2015感動小猴彩繪 2015感動小猴彩繪
抽象畫 抽象畫
2016感動小雞彩繪 2016感動小雞彩繪
2017感動小狗彩繪 2017感動小狗彩繪
 
美學拼圖
閱讀美學 閱讀美學
美的覺醒 美的覺醒
美學概念 美學概念
 
認識藝術家
康丁斯基 康丁斯基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
 
 
:::
     
 

壹、審美能力是公民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的基本能力

審美能力是公民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的基本能力 在近代公民社會的興起與發展過程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一方面致力於從帝王貴族 的舊體制之中將公民的地位解放出來,為每一個公民爭取基本權利,但另一方面也強調 必須培養每一個公民的基本能力,使之足以履行這些基本權利。當時,他們也將這些能 力視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美德(virtues)。在這些基本美德之中,最為我們一般所熟知的, 第一個就是政治的能力,第二個就是知識的能力,此外,也包含一個比較不為我們所知 但卻跟前二者三足鼎立的第三種能力,那就是審美的能力。 我們可以將這三者分別稱為:政治能力、知識能力與審美能力。而這三種能力並不 是只要透過革命或改革的社會運動便可以奏效,而是必須透過公共教育分門別類且循序 漸進地去引導發展,才能日漸成熟,形成一種具有自主性與自律性的完整的公民能力。 這其中,政治能力方面,強調將過去為帝王與貴族所壟斷的基本政治能力還給公民,並 且透過教育,使公民能夠正確使用自己的政治能力;知識能力方面,則強調將每一個人 的知識能力從過去由宗教與威權所掌控的知識教條之中解放出來,並且透過教育,提供 每一個公民理解知識與詮釋知識的機會,使之能將知識運用於認識生命並且創造生命更 深刻的意義;至於審美能力方面,則是強調一方面打破過去以迎合帝王貴族為目的的藝 術思想,將之從菁英主義轉變為民眾主義,另一方面也透過教育,培養人民參與和創造 審美生活的能力,並以這項能力的鼓舞與提升,使政治能力與知識能力更為完整而深刻。 也就是說,在公民社會的誕生與發展過程中,審美能力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能力, 一如政治能力與知識能力,是一項不能缺席的能力。在發展健全的公民社會中,我們可 以明確的說,審美能力向來受到重視。然而,在中國文化圈之中,在公民社會的發展過 程中,我們看到的卻是獨尊「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也就是說, 我們比較偏重政治能力與知識能力,而不很重視審美能力。雖然早期的啟蒙運動人物之 中,曾經有蔡元培主張美學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一個結凍的湖水中還是很難吹起一絲 絲的漣漪。或許在我們的觀念中,曾經以為先把政治能力與知識能力做好了,才有閒情 去考慮增加一點審美能力,補充一點氣質。但那就太遲了,不但這樣子補充起來的氣質 只不過是表面功夫,更嚴重的是,一個欠缺審美能力的政治能力與知識能力,會是一種 無情的能力,而那種社會也只會是一種無情的社會。事實上,一個認識「愛先生」 (Aesthetics)的社會,不但能夠具備審美能力,也才能成為有情的社會。

 

貳、審美教育首先在於讓每一個公民重新發現審美對象

審美教育首先在於讓每一個公民重新發現審美對象 我們的社會存在著一種俗話所說的「近廟輕神」或者「近廟欺神」的習慣態度。 也就是說,我們經常會忽略甚至於瞧不起自己身旁最熟悉的事物,即使看到別人開始重 視自己身旁事物的時候,還會抱以不解或視若無睹的態度。 而這種態度,也正是我們審美教育所必須正視的一個現象或課題。正視這個態度而 且改造之,我們才可能重新發現審美對象,也才能發生審美生活,而進一步才能喚醒自 己的審美能力,並且使之得以拓展與提升。 但是,在我們提出重新發現審美對象這個說法的時候,我們必須強調,這個說法同 時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將「審美對象」(aesthetic objects)這個概念及其範圍,放在一個更 「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 「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 4 寬廣的領域中,而不能只將它侷限在以藝術作品做為審美對象的狹義觀點之中。事實 上,藝術作品當然是審美對象,但是它只是審美對象之中的一種,我們必須將審美對象 延伸到更多的不同層次,才會真正發現屬於每一個人的各種不同的審美對象,而不會只 將審美對象視為只是從事藝術創作或者相關工作的少數人的專利,並將審美能力的培養 視為只是這少數人的天賦與天職。 從美學論述的經典中,以及近代公民社會的美學啟蒙思想中,為了方便說明,我們 可以將審美對象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第一,生命態度做為一種審美對象,乃是生命美學的範圍。 第二,自然世界做為一種審美對象,乃是自然美學的範圍。 第三,日常生活做為一種審美對象,乃是生活美學的範圍。 第四,藝術作品做為一種審美對象,乃是藝術美學的範圍。 在一般的美學說法之中,生命美學是最被忽略然而卻是最重要的一個層次。這一種 審美對象的發現,使我們能夠欣賞每一個人不同的生命態度,也使我們能夠欣賞每一個 不同文明與不同文化之中的生命態度。近代公民社會誕生的時期,也正是人類發現文化 差異的時期,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也開始朝向認識文化差異。更重要的是,審美能力 做為一種公民能力,它是一種生命態度勝過於它是一種技能,生命價值的認識與情感遠 比其他審美對象的欣賞還要重要。這項審美對象可以說是其他幾種審美對象的必要條 件。

 

參、審美能力的覺醒是一個從審美知覺朝向審美創造的開展

審美能力的覺醒是一個從審美知覺朝向審美創造的開展 審美對象是審美能力得以覺醒的誘因,而審美能力卻又是我們能夠將生活周遭的 事物當作審美對象看待與理解的一種能力。也就是說,審美對象的出現固然可以激發我 們的審美能力從沈睡之中甦醒過來,但是審美能力仍然是一個有待我們去培養才能趨於 成熟的能力,否則也只會像是剎那間迸放的火花一閃即逝,而不能循序漸進地將審美能 力充實為一種具備多層次的審美能力,並且還能將之擴充到群體生活之中,使之成為公 民社會每一個成員都可以分享的一種能力。 雖然審美能力可以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但是嚴格說來,還是可以區分為幾個層 次,循序漸進且環環相扣,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將之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審美的知覺能力(aesthetic perception); 第二,審美的想像能力(aesthetic imagination); 第三,審美的理解能力(aesthetic understanding); 第四,審美的感動能力(aesthetic sentiment); 第五,審美的創造能力(aesthetic creativity)。 第一,審美的知覺能力:這是一個人的審美能力的最基礎階段,也是最需要去喚醒 的一種審美能力。由於一般的知覺是一個人用來跟世界發生關係的基本能力,在審美活 動還沒發生以前這種知覺就已經發生,所以它就已經被賦予了非審美的功能,定型了, 麻木了,或者疲憊了,甚至已經遠離了被賦予審美功能的狀態,也就很難轉變為審美知 覺了。也因此,審美知覺能力的覺醒就顯得更為重要。 美的覺醒:公民社會美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5 第一, 審美的想像能力:想像能力使我們的知覺能力可以擺脫現實的時間與空間 的定位,發展出不同於現實的觀點或視點。 第二, 審美的理解能力:審美理解是審美能力之中的一個反省能力,能夠使想像 能力在主觀化活動與客觀化活動之間得到比較與對照,綜合而成為一種能夠從理解到詮 釋的審美能力。 第三, 審美的感動能力:經由審美理解能力的引導,審美的感動能力之中便能區 別出表面的感動與深度的感動,或者讓情緒與感動之間得到區別。 第四, 審美的創造能力:一般說法的美學往往將審美感動視為審美能力的最高表 現,而忽略了一個人的審美能力之中在感動之後將會產生一種審美創造的動機,並且表 現出審美的創造能力,不但將審美能力推向極致,也使得審美能力進一步發揮於創造新 的審美對象,而這便是審美能力與審美對象之間的一種創造性的循環運動。 肆、結語:朝向一個具有實踐精神的美學教育 :朝向一個具有實踐精神的美學教育 公民社會的美學教育致力追求的不僅是要將美學理論從菁英主義轉變為民眾主 義,更是要讓美學能力成為每一個公民都能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並且要能將這種能力 運用於各種不同類型與不同層次的審美對象,因為審美對象不能侷限於藝術作品或藝術 活動。而且,每一個公民在審美生活之中,並不是只扮演著審美對象的接受者,同時也 扮演著審美對象的創造者。 所以,一個具有實踐精神的美學教育,首先必須從生活周遭去發現審美對象,鼓舞 每一個人尚未甦醒的審美能力,並且培養審美能力進一步發揮出創造能力,才能將審美 能力真正落實,成為公民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基本能力。 簡單的說,具有實踐精神的美學並不是美學家滿足於自己審美樂趣的美學,更必須 是一種利他主義的美學。

 
     
 
:::
校園快優網‧『授權給:新北市海山國小』